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户的地权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地权稳定、自主经营向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化。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农户急切希望改变承包地过于细碎化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条件。考察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就是农户的地权诉求决定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当下一些地方的农地制度创新试验和经验中再次得到证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我国农户地权诉求的变化,实施农户自愿前提下的承包地连片重划,争取国家对承包地重划制度的支持,强化农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自秦汉以来,中日就相互之间就有了各种往来。从历史发展上看,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的中日交流则主要是在经济贸易方面,且主要体现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且主要以日本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勘合贸易形式进行。这种朝贡贸易虽然促进了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但日本获益更大,明廷虽然通过这种贸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南沿海的侵乱威胁,满足了“天朝上国”的虚荣心理,但不计经济效益的赏赐却加重了国力负担,激发了国内矛盾。  相似文献   
3.
环境社会学坚持的生态论思维范式认为当今生态问题具有历史普遍性与时代性、渐进性与突发性、客观性与建构性统一的特征,生态论思维范式应坚持实践性、能动性、主体间性、“两个尺度”辩证统一的原则,超越“经济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增强社会决策的生态导向,调动一切环保力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留守儿童权益的疏忽与侵害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进而引发问题行为的出现.笔者重点论述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偏差及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5.
遗嘱继承制度隐含着四个价值悖论:遗嘱自由与公平的悖论;遗嘱自由与效率的悖论;遗嘱自由与秩序的悖论;遗嘱公平与效率的悖论。实现遗嘱继承价值间的平衡,从悖论的境况中解脱出来,是近现代世界各国遗嘱法的理性选择。我国《继承法》也应顺应世界遗嘱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继承文化的实际,对遗嘱自由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即将遗嘱自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构建遗嘱自由、公平、效率、秩序价值间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亚文化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风格化在现代社会与新媒体结缘,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表达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后现代性和社会观中对话语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个性追求和娱乐精神方面的“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这种“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预防及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通过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各种诱发青少年问题的因素.政府和社会需要通过弘扬主旋律、铲除文化垃圾、纯洁互联网络、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娱乐性消费等措施,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低保家庭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兴的贫困群体,他们无论在经济能力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从低保家庭第二代的就业问题入手,探讨了低保贫困群体形成的原因,他们的从业现状和其受其影响子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目前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就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趼人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围绕“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文化主张而展开的,“怪现状”与“文明境界”是这一文化主张具有标识性的两个体现者。“怪现状”现象是清末社会的文化写真,小说家通过“固有之道德”这一装置,揭示了儒家文化在清末衰落的事实,构成了“恢复”儒家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起点。“文明境界”是对未来国家的文化想象,小说家通过对道...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蕴含“自我与他者的对称性”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智慧,要求我们以不偏不倚的观点去进行道德思维,从可普遍化视角中去理解和考虑每个人的利益。道德信仰涉及自我与他人的承认关系,道德行动表面上关系到促进他人的利益,但在实际上也有利于促进行动者自身的幸福,人们情愿“道德的生活”正是“为了承认而斗争”。道德信仰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有赖于道德语言能否被人们熟练巧妙地运用,也需要对道德思维的认知方式与认同模式进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